由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與北京國際音樂節(BMF)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美藝術家對話:未來·傳統」於10月11日上午在北京喜劇院舉辦。本次活動是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特別節目。
本次對話會由中美交流基金會副總裁黃砥中主持,首位榮獲普立茲音樂獎的華裔女作曲家杜韻,以及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擔任主講嘉賓,共同探討藝術文化交流在互聯世界中的重要意義,以及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本次對話重點討論了杜韻在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的音樂劇場作品《刻在森林的海》。杜韻介紹,該作品由她與雲南基諾族的文化傳承人及當地兒童共同創作,希望讓這些孩子們「走出來」,在舞台上重新發現並表達自己的文化根源。《刻在森林的海》亦將於11月7日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活動最後,大會更邀得來自雲南的基諾族表演者登台獻唱。
北京國際音樂節自1998年創辦,今屆以「未來傳統.剎那新聲」為主題,致力融合古典與當代音樂,展現中外作曲家的創作成果,並促進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今年3月,中美交流基金會在香港舉辦了首屆「中美青年藝術對話」,聚焦藝術家與博物館在促進兩國文化理解中的作用。與會嘉賓包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兼首席執行官田霏宇(Philip Tinari)、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藝術史學家兼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首席執行官諾亞·霍洛維茨(Noah Horowitz)、索羅門·古根漢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高級策展人兼全球藝術高級顧問孟璐(Alexandra Munroe)等。此次對話體現了基金會持續致力於通過藝術深化民間交流的承諾。
普立茲音樂獎得主杜韻在「第二屆中美藝術家對話」上,分享音樂劇場作品《刻在森林的海》的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