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交流、互相理解和意會的一個重要橋樑。語言是文化和關係建立的重要基石。今年2月20日至5月22日,中美交流基金會舉辦了網上普通話課程,讓美國學生學習中文,加強他們的語言能力。超過22位來自非裔美國學院及大學的學生參加,課程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負責授課,學生們每星期上課一次。為促進學生交流,五位中國學生大使亦參加了課程,並透過在小組中與學生復習所學的材料,並與他們練習新的溝通技巧,為學生提供額外的支援。哈里斯斯托州立大學的Reid Chunn同學分享他在課程的學習心得︰
「課堂循序漸進,從字母、音調、語法規則和句子結構開始,到會話動詞、 名詞和量詞,最後以學生之間複雜的對話短劇作為期末項目作結。我小組的項目是討論為兩位朋友購買生日禮物、討價還價,以及在生日聚會上贈送禮物的對話交流。每節課堂都包含有插圖的演講稿,以加強我們的學習吸收。課堂為我們提供的訊息量、支援及資源都十分大。」
普通話被視為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儘管中文是世上最多人說的語言,但對說英語的人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習慣拉丁字母的人較難學習有過千個不同的漢字,而中文書寫的構造和組成均與拉丁文南轅北轍。再者,普通話的聲調複雜。在普通話中,一個單詞可有四個不同聲調、四種不同的發音,每個發音都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單是一個「ma」字,可以有「媽媽」、「馬」、「粗魯」或「責罵」四個不同的意思。

要應付多重挑戰,就應從基礎開始,再慢慢向更複雜的會話技巧進階。參加課程的學生首先學習了簡單的中文短句,運用了逾150個常用單詞及20個重點語法,來滿足日常交流所需的基本語言需求。其中一位來自摩根州立大學的學生Miriam Williams表示︰「這個普通話課程大大改變了我的生命!我第一次能夠充份享受學習新語言和文化,且課堂非常有系統和專業。」
學生被要求以普通話完成課程中的期末項目。演講期間,學生先自我介紹,然後報告天氣,並詳細介紹遊覽中國的行程,再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故鄉的家。透過全面地學習普通話,部分表現較傑出的學生獲特別表彰,以讚揚他們的努力和勤奮。來自克拉克亞特蘭大大學的Keara Watkins回顧課程時表示︰
「我對這個課程及講師們的體驗超出了我的預期。從第一天起,我們這班學生充份感受教師和學生大使的熱情和鼓勵。課程和練習材料組織良好,令說英語的人更容易理解。我開始上課時是一個百分百中文初學者,但經過 13個星期的課程,我能夠用中文溝通,談論不同主題、閱讀拼音書寫系統,並按照傳統筆劃次序書寫幾個中文字。這個課程完全消除了我以為中文難以學習的誤解,並大大鼓勵我在課程結束後繼續學習中文。」

有不少證據顯示擁有雙語能力的好處。當我們學習一種新語言時,會慢慢形成一個全新結構、規則和詞彙組成的複雜語言系統。它允許大腦吸收新模式,助我們培養關鍵的學習技能,包括認知思維和排難的能力。它不僅可令我們頭腦更為敏銳,更能加強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學習一種新語言需要我們的記憶,以及應用熟悉詞彙和規則的能力。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精於多國語言的人能有效地在多種語言系統之間切換,大腦不斷被鍛煉之下,因而較只懂單一語言的人更擅長同一時間兼顧多件事情。
整體來說,中美交流基金會舉辦的普通話課程是一個大成功!學生們經過他們的努力不懈和學以致用,他們現在有能力進一步學習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