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亦稱為「龍舟節」、「忠孝節」和「雙五節」,是農曆五月初五的重要慶祝活動。今年這個節日定於西曆6月7日,傳統上紀念忠義和孝道。相傳早於秦朝,每年的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日」或不祥之日,蛇蟲滋生,百姓們亦較易染上疾病。因此百姓們會在端午節這天,透過舉行不同的吉祥儀式和習俗,嘗試驅邪禳災,趕走厄運。
除了節日習俗帶來的吉祥及繁榮之意,端午節的來源亦源自周朝楚國的官員,以及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因進諫楚王遭到流放後,寫了很多詩辭表達他的愛國情懷。當秦國佔據楚國的首都時,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當地尊敬屈原的百姓們划著船,在江上嘗試尋找屈原,這就是著名龍舟競渡的起源。最後百姓未能拯救屈原,於是將一個個糯米飯糰投進江中,讓魚進食,希望魚兒們不會吃屈原的屍首—這就是後來端午節吃傳統食物「粽子」的習俗。另外,端午節亦包括其他不同的傳統,例如懸掛艾草和菖蒲以驅毒避邪、喝雄黃酒、吃糯米飯糰(亦即是粽子),當然還有龍舟競渡。
端午節的重頭戲是龍舟競渡,過程振奮人心。龍舟由畫上蛟龍的木船製作而成,30至60名健兒會隨着鼓聲,齊心揮槳前進。相傳奪標的隊伍來年會得到好運。
了解更多關於端午節的內容,請參閱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