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會博客,我們分享有關中美兩國最新的新聞、更新和故事。我們希望您不僅可以了解兩國之間最新的資訊,更可深入認識它們的歷史和發展。

新聞亮點

中美青年對話 “聚焦碳中和, 中美青年在行動”

2021-11-02
feature_photo_alt_zh

4月17日, 中美兩國發布了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 承諾展開雙邊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 並促進《巴黎氣候協議》的實施。 為了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鼓勵圍繞氣候危機的知識交流, 中美交流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MIT) 共同舉辦了為期兩天的中美青年對話 (SAYD),提供了一個對話交流平台予中美青年討論和交流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The Sino-American Youth Dialogue was conducted as an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event.

圍繞“聚焦碳中和, 中美青年在行動”的主題, 來自多所中美大學的青年代表就選定的主題進行了發言, 學生們與不同的學術和領域專家進行了討論, 並獲得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清華大學其中一位代表徐元專注於濕地恢復, 研究植被在保護海岸中的作用。 他介紹了植被系統, 該系統將補充河床的關鍵成分—碳轉移到沉積物之中。 徐元的發表說明了氣候變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賴科技和創新的解決辦法。 然而, 科技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無論是資訊共享還是貫徹新技術, 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力量。 他說:「讓別人知道你在行動。」

另一個專題關注於青年在氣候運動中的角色。 清華大學學生王宗南製作了一個名為“GREENgage”的影片, 一周內在微信上獲得了300萬次的觀看。 該影片的目的是教育廣大華人社區以及令他們參與其中。 對於宗南來說, 年輕一代具有潛力通過社交媒體引起輿論。 最終, 責任落在了數碼時代的青年身上。

Wang Zongnan, one of the student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giving his presentation.

在美國學生中, Kieren Rudge 以美屬維爾京群島為例, 研究了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報導。 他發現在社區參與和氣候變化之間缺乏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強調有必要在新聞來源中反映這些事件的相同之處。 Kiernen 說: 「記者不應只讓科學家或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 而應該讓普通百姓參與進來。」 他總結說: 「由下而上的公眾參與能使記者發表更全面的報導, 並與地方政府和社區活動合作來傳達資訊。」

儘管每人的方法各不相同, 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顯示了本地解決方案的重要性。麻省理工學院環境解決方案計劃主任Laur Hesse Fisher說:「如果現在可以部署地區行動, 那將是非常強大的力量。」 北京國際關係大學(UIR)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主任達巍認為動員中國公民是應對中國氣候危機中最重要的議題, 中國人普遍知道氣候變化是一件大事, 但很多人認為這事離我們很遠。 對於美國來說, 他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在共和民主兩黨之間達成共識, 因為兩黨在氣候政策的觀點上存在很大差異。 在華盛頓特區報導美國政治的前記者Rick Durham 表現得較為樂觀, 他認為媒體可以幫助調解黨派衝突, 並在實現碳中和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Qi Ye, Director of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was among the experts who provided remarks following delegates’ presentations.

除了本地解決方案外, 兩方代表都強調了行動主義在團體和個人層面上的重要性。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兼教授張希良說: 「我們需要資訊和合作來解決這個(氣候變化)問題。」 重要的問題是, 「你的角色是什麼?」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問道。 他希望看到更多年輕人在行動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他對所有青年代表說:「我們應該坐在駕駛座上。」

顯然, 青年的行動將引領碳中和, 正如中美青年對話所證明的那樣, 我們都在一起。


看活動

相關閱讀
發現中國
Digitalizing the Renminbi: How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with e-CNY
2023-03-24
交流週報
The Exchange - March 24, 2023
2023-03-24
交流週報
The Exchange - March 17, 2023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