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基金創辦人兼主席張之香(Julia Chang Bloch)近日問道:「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教育交流,誰會發聲?教育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支柱,是當其他交涉方法都失敗時,唯一能有效保持溝通和交流意見的渠道,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幾十年,中美兩國間的人文交流發展蓬勃,將文化、思想、人民、教育和經濟聯繫,密不可分。兩國間建立的姊妹城市計劃,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和小型企業的發展,還建立了國際留學生和僑民的社區,進一步推動中美兩國的發展和聯繫。
然而,在過去的四年中,政治壓力令兩國陷入不信任。除了兩國人才交流,還扭轉了十年來高等教育多樣化和技術移民的趨勢。過去,交流促進了兩國人才的自由流動,並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兩地人民都能在兩國的科技部門汲取工作經驗。
根據官方數據,不少中國國民都有將學生送往美國接受全面的教育。在美國就讀的中國學生在2017-18年度為美國經濟貢獻了高達130億美元。不過美國認為中國學生涉技術盜竊,因此美國國務院在9月宣布計劃撤回中國學生簽證。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和富布賴特學者計劃(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等受歡迎的相類似計劃自此均紛紛效仿,無了期地終止有關計劃。
以往成功的人文交流為中美兩國學生提供了無數機會,體驗全面且多樣化的教育。成功例子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式足球隊小將何佩璋。他選擇在美國留學,使他有機會享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培養不同的興趣,並接受多樣化的教育。他同時成功發崛和培養自己的技能,成為第一位在美式足球比賽中代表美國的中國人。
參加中國留學計劃的美國人亦取得成功。他們有機會學習中國豐富的歷史、參觀重要地標、了解深遠的文化,更能親身了解中國。他們所得的經驗對日後的高級別重要對話和首腦會議非常有用,加強未來的合作和創造互動的機會。
專家警告,如果中美關係持續惡化,將損害人文交流,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因而或阻礙推動美國創新和吸引國際的創新科技專才。
有專家辯指,倘若新任的拜登政府無法穩定和改善人文交流,將對世界不利,因為高科技人才流失,令科研工作中斷,從而導致損害人力資本和研究合作。
中美交流基金會行政總裁黃德蔭表示:「如缺乏了解,人們很容易被虛假信息和單方面的說辭影響,導致偏見和誤判,不利於維護國家之間的良好關係,以及人類的進步。」
《中美聚焦》撰稿人兼教授Ezra Vogel表示:「我們需要遏制競爭,以便一起工作,並建立真正有益於雙方的友好關係。」總結而言,中美兩國未來應攜手應對如氣候變化和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