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各國政府相繼限制公眾聚集。商場關門,市民如非必要不得外出。許多零售商趁機變陣,尋找新的商業機遇。隨著面對面的交易急劇減少,電子商貿已成為許多企業在這個不穩定時期不僅是賺錢,而是生存的關鍵。多年來,特別是中國的電子商貿務發展一直具參考價值。疫情下正好印證這一點,同時更推使其他國家一同探索這新的經濟機遇。
疫情前,中國的電子商貿企業是世界各地的智囊團、經濟專家和巨頭談論的話題。強大的電子商貿平台京東(JD.com)物流創新,且能吸納中國偏遠農村地方及城市的消費群,經常成為新聞話題。京東面對的競爭相當激烈,其中最大的對手屬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和拼多多。不過,中國受到疫情打擊後,其他平台紛紛暫停送貨服務,唯獨京東繼續營運,繼續將貨物送到客戶手裡去。
在美國亦可以見到類近的趨勢。受疫情影響,美國有三億人須留在家中和保持社交距離。有美國零售商在今年四月中旬公佈,其年度網上收益大增百分之68,遠高於2020年1月時錄得的百分之49。媲美京東的美國最大網上零售商亞馬遜公佈其首季收益當中,網上商貿佔逾750億美元,較同期增加百分之26。
收益數據亦反映了中國的電子商貿能力。 中國的「三大」電子商貿企 — 京東、阿里巴巴,以及拼多多發佈的首季度財報數字驚人,僅阿里巴巴截至3月31日,其年度商品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 據《福布斯》分析,這數字估計佔中國零售總額的六分之一。
京東和亞馬遜只是兩個例子,顯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出現的電子商貿新發展。2020年,全球採取社交距離措施,預計消費者將除了追求平台和商貿的便捷性和可靠性,還有安全性。在這前提下,企業或希望建立一個更穩固的運營結構,減少受流行性的影響而令服務鏈被中斷。企業同時傾向著重加強夥伴合作或其網上形象。無可否認,新冠疫情大大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的日常生活。對於電子商貿而言,大流行突顯了其便利性、可承受性和多樣性 — 藉此吸納新的消費者,同時鞏固老顧客的忠誠度。隨著各國紛紛尋求方法來挽救經濟,電子商貿界必然是一個可深入發掘的好商機。